图书分类

上市新书

图书评介

莫妮克的小老鼠的浪漫之旅

书评内容

莫妮克的小老鼠的浪漫之旅

阿甲(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我至今还记得最初与莫妮克的小老鼠相遇时的惊喜。

那是在2003年的春末夏初,我正要远行,却收到了明天出版社寄来的两本方方正正的小书。哦,是图画书!要知道那时在国内出版的图画书还摆不满一格书架呢。那两本小书,一本是《颜色》,一本是《数字》,乍一看像是教孩子认知的书。可是很奇怪,书的封面都缺口了,而且还是边沿不规则的缺口,好像有一只小老鼠从那里隐隐探出头来。我忍不住翻开,真的是一只老鼠,好像很郁闷地抠着书页,它想做什么?忍不住再翻下去,它在纸上抠出一个洞,“啵”的一声探出头去——对啦,书上没有字,声音是我在心里加上去的——哇!那里有个多彩的世界……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完全没有字的书,但故事非常好玩,读起来一点也没有障碍。我只来得及匆匆翻一遍,然后把它们装进书包一同远行。在候机的空隙,我终于能细细地再读一遍。这一遍读罢颇感神奇,似乎又读到了另一个故事。比如在《数字》里看到了一只猫,回头到《颜色》中也发现了一只猫,在画面的右上角,跟在女主人的脚边,他们的离场和重新登场都是故事推进很重要的节点。

于是我决定再看一遍,留心画面中的前后关联,特别是小老鼠的动作和表情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完全沉迷于其中,书中的小老鼠也好像活了起来。上了飞机,我仍然在琢磨这两本小书,看到特别逗乐的地方,忍不住呵呵笑起来,不经意抬起头,发现前后左右都是人,投射而来的目光含义颇为复杂。我想也是,一个大男人看着小画书乐得屁颠屁颠的,的确有些可疑。当我像个怀揣巨宝的走私客潜逃出飞机后,立刻打电话给明天社的朋友,祝贺他们出版了这么好的一套书。我觉得这样的眼光和这样的努力值得感谢!

回顾莫妮克的小老鼠无字书登陆中国的十年,这段旅程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读者的接受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一度实在非常缓慢,几乎让人失去了信心,但喜爱莫妮克的小老鼠的人们终于想方设法留住了它。如今国内出版的图画书已经可以摆满整整一个绘本馆了,莫妮克的小老鼠很自然地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果读无字书而不认识莫妮克的小老鼠,那倒要惹来含义更为复杂的目光了,呵呵。

最初推广小老鼠无字书的平台是红泥巴网站和《父母必读》杂志,在一个当时还相当小众的群体中颇受欢迎,并在2005年首届童书TOP10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这是由读者、编辑和特邀专家三方投票后综合产生的结果。

在那个图画书读者还比较稀缺的阶段,我感觉有更多机会与不同的读者深度交流阅读的感受。非常有趣的是,莫妮克的小老鼠似乎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铁杆粉丝。这么好玩的书,让三五岁的幼儿喜爱一点也不出奇,可是我发现痴爱者中也不乏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有个女孩拿它做小小说的练笔,还有位朋友的孩子正在准备小升初的期间,周末临时搬家却一定要带上这8本小老鼠无字书。我还读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写的读后感,她说最喜欢《反正》那本书,因为这让她想起一位很特别的朋友,什么事情都要跟她唱反调、对着干,但她想来想去觉得那位朋友实在太像自己了,所以她决定要送一本《反正》给对方。

不过我也留意到一些图画书发烧友的“反对”声音,她们说虽然知道这套书很好,可就是不敢看,连一想起都会起鸡皮疙瘩,因为莫妮克把小老鼠画得太逼真了(为什么不画得卡通一些呢?)。所以她们会买回去扔给孩子看(好像不看也挺可惜的),但是自己是决计不碰的!

我没有听说儿童读者曾有类似的困惑,小孩子和大孩子都很容易接受。也许莫妮克就是故意要画得那么逼真的,小老鼠连毛须都画得清清楚楚。整个故事显然是幻想的、游戏性的,但画面中却透着股真实劲儿。画家自己就是一位女性,还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呢,她应该很清楚有些读者(主要是成年女性吧)可能会对逼真的老鼠过敏的,但她偏偏要这么画,是不是因为她的性格里本来就有股子顽皮劲儿?

莫妮克·弗利克斯(Monique Félix)到底是怎样的一位画家?说实话对于我一直是个谜。在互联网上只能找到很简单的资料,零星整理起来大概知道她出生于1950425,生于瑞士的莫尔日,在洛桑艺术学院完成的学业,目前工作并生活于普里。其实莫尔日与普里都是离洛桑不远的小镇,都在瑞士西部说法语的地区,依山傍海,风景如画。她最初主要从事广告、动画,时尚设计和室内设计,因为朋友的介绍而进入童书界。1981年出版的《一只困在书中的小老鼠的故事》(A Story of a Little Mouse Trapped in a Book)是她的成名作,据说在博诺尼亚书展上得到了一位前辈画家的赏识,那是旅居美国的瑞士裔画家德拉瑟。也许之后的种种机缘使莫妮克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画家,但这些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她共创作了40多本好玩的童书,其中有8本来到了中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内容简介和国外读者的评论来看,那本1981年出版的小老鼠故事很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飞机》一书,都是讲一只被困在书中的小老鼠叠纸飞机,然后架飞机飞向外面广阔的世界。而且可以肯定两个版本都是无字书。

图画书的创作在西方有逾百年的传统,1902年出版的波特小姐的《比得兔的故事》被公认为这种图书艺术的开山之作。但图画书中的无字书却是许多年后才发展起来的新形式,一般认为大概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出现成熟的作品,其中首推1978年出版的雷蒙·布力格的《雪人》。如果回到1981年来看莫妮克的小老鼠,只用图画来说故事,可谓相当前卫了。正因为完全不借助文字,这种图画书在国际间推广也有极大的优势。从这个角度看,2003年莫妮克的小老鼠来到中国,成为大陆正式引进的第一套无字书,并为最初图画书的推广推波助澜,也是很自然的机缘。回头想想,当初有那么多读者从感觉很难接受到后来的热情追捧,也是很自然的过程吧。

无字书多少有点挑战传统的阅读观念。《辞海》中不是定义“阅读是从文字中读出意义的过程”么?那么没有字的图画书怎么阅读呢?这的确是让许多首次接触到图画书的成人读者感到困惑的问题。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需要大人放下原有的阅读定式,用更为开放的方式去阅读,特别是与孩子一起共读。

比如与小小孩一起读莫妮克的小老鼠无字书,当然最初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可是因为没有字,当你第二次讲给孩子听的时候,一定是不一样的故事,至少你无法确保完全一样。既然无法一样,何不真的换种讲法重讲一遍呢?要记住,读图画书(尤其是无字书)根本上就是一种游戏。创作者固然是需要创意的,游戏的参与者同样需要创意。所以当我们开始讲故事给孩子听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让孩子了解游戏规则:原来这种游戏(阅读)就是想方设法从中获取意义,好玩的意义,有价值的意义。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足够的天才很快掌握这种游戏规则,一旦掌握了,他们就会乐意自己来玩。到那时,你只需做个好听众,真诚地听他们讲述,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与喝彩就行了。

与大孩子一起读无字书也很好玩,我经常带着莫妮克的小老鼠到学校里跟三四年级或更大的孩子一起玩。方法很简单,只需用投影将画面放大,然后请孩子们一个一个上来讲故事,一帮精力旺盛、头脑活跃、眼尖嘴快的孩子一起来讲,结果是千奇百怪的,很难预知他们会将故事引向哪里。但不管哪个版本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好玩,现场参与者都很快乐。孩子们根本不在意,其实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在体验语言的表达和故事的叙述。在这种无意识的学习中,他们只留下快乐的印象,不在乎自己的另一重身份被发现:天才的叙述者。

有这样的书相伴,孩子和大人都是有福的。

上一篇:关于《大卫之星》一书封面使用五角星的对话
下一篇:《我们小时候》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