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类

上市新书

图书评介

商晓娜:在孩子的世界里安然畅游

书评内容

商晓娜:在孩子的世界里安然畅游

明天出版社  刘蕾

 

2006年初,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商晓娜的几篇青春文学的稿子。说实话今天我已经记不起她写了些什么故事,但是从那些故事里散发出的灵动的文学感觉和透明的青春气息却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记得在那些青春文学的稿子里夹杂着几篇描写低年级小学生的故事,粗粗一读,我立刻被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小孩吸引了。感觉它们与我以往的阅读经验里的故事都不太一样,我说不清楚有哪些不一样,只是一种直觉的喜欢。我想,也许是女儿正处于那个年龄阶段吧,我感觉这个名叫商晓娜的写作者写出了那个由幼儿向儿童转变的特定阶段的特定味道。

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商晓娜。我表达了对她描写幼儿生活作品的真实看法,电话沟通之后,她很快又发过来更多的幼儿生活故事。这回不再是一些零散的短篇了,而是一部结构完整、人物鲜活、故事多样的儿童生活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从刚刚入学到一年级结束的完整故事,认真阅读之后,之前的那种模糊的喜欢变得更加清晰和强烈,一个名叫小豌豆的六岁女孩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我把故事读给一年级的女儿听,小家伙听得欲罢不能,连续很多天缠着我给她读小豌豆的故事。我看看活蹦乱跳的女儿,再看看故事里的小豌豆,面对着两个同样新鲜有趣的小生命,禁不住感叹:这个人把小豌豆写活了。再次翻看写作者的资料,商晓娜,出生于1980年,也就是才二十五六岁的年纪啊,怎么能把一个六岁小女孩写得这么准确传神?带着这种好奇,我决定去见见这个年轻的女作者。

20068月,距离我初次读到商晓娜的作品八个月之后,我在沈阳的一家咖啡馆里见到了这个名叫商晓娜的女孩子。她远远地走过来,就像一个邻家女孩,腼腆地笑着,眼睛里闪着亮亮的光。她送给我几本已经出版的书,我把自己关于小豌豆这本书出版的想法一一道出。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终于建立起对商晓娜的清晰印象:这是一个质朴的,让人放松又放心的女孩子。

八月的沈阳暑气消散得差不多了,空气里已经有了些许微凉,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北方城市,我突然感觉自己好像又有了一个女儿,我注定与这个名叫小豌豆的小女孩缘分深厚。女孩子有了,还缺另一半哪,于是我们商定,再写一本同龄的男孩子的书,让他和我们的小豌豆做伴。2006年年底,我如约读到了一个名叫小蜜瓜的六岁男孩的系列故事。

为这两本书忙碌的过程始终轻松又甜蜜。所有的工作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发现书名还没有起好。我们商量来商量去,小女生日记故事?小男生日记故事?小小女生故事馆?小小男生故事馆?不好不好,感觉都有些矫情,而且传达得也不到位。我想,既然两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刚入学的孩子,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一年级,这样也方便读者了解书的内容。经过沟通双方认可之后,20073月,《一年级的小豌豆》和《一年级的小蜜瓜》上市。      

当时的儿童文学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畅销书,动辄销售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一个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年轻作者,靠作品为自己说话,读者张开怀抱拥抱了这两本朴素的小书。

当时的商晓娜除了年轻一无所有,而年轻好像也成了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劣势”,那么多家长和老师乍一见到这个小姑娘,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她就是写出了小豌豆和小蜜瓜的那位作家。好就好在她有一颗平和的、质朴的心,每次面对着那些怀疑的眼神和直接的提问,晓娜都会好脾气地笑笑,然后很老实地道出写作背后的故事。在她原生态的讲述里,那些作为老师的她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一点一点地扫去了盘旋在读者头脑上空的疑问,也一点一点收获了孩子们的由衷喜爱与厚待。

《一年级的小豌豆》和《一年级的小蜜瓜》推向市场以后,很快得到了很多一年级小朋友的喜爱,也有相当多的老师主动在课堂上向孩子们推荐阅读。随着这两本书的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有的学校已经把这两本书当成了一年级学生的必读书。晓娜告诉我这两本书的市场成功让她始料未及,她不断地收到全国各地小朋友的来信,那些歪歪扭扭还夹带着拼音的字迹,盛满了一年级小朋友们的心意,直到今天她仍然相当珍惜地保存着。因为这两本书将镜头聚焦于刚刚迈入一年级到一年级结束这一段值得铭记的小学生活,这是特别有看点的一年,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的方卫平教授称这两本书为“幼童小说”,小豌豆小蜜瓜身上发生的那些和生活同样温度的故事历历可感,温情笔触中带有丝丝幽默,不仅孩子们很容易在书中找到共鸣,看得不亦乐乎,家长朋友在阅读中也能够体验一种“返乡的愉悦”,唤起自己童年的回忆,所以这两本书也具有图画书亲子共读的特点,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家长,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小豌豆和小蜜瓜的成功,让人们认识了一个靠童心写作的本色作家,也激发了商晓娜全身投入写作的巨大兴趣。她果断辞掉了相当不错的出版社的工作,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写作上。我在佩服她的勇气的同时也暗暗为她担心。我知道晓娜有一个写作材料仓库,就是她做老师的那几年的生活积累,她是一个有心的好老师,在与学生们相处的几年里,她写下了满满几大本“教师日记”。小豌豆的形象就是她以一个非常喜爱的学生为原形,继而进行文学加工而成的。晓娜不满足于此,她还兼任着几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尽可能地多和孩子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我发现晓娜有种天然的本事,她能够毫不费力地走近孩子,或者说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孩子们都愿意把心事讲给她听。她曾经说到,在生活中她常常有种笨拙的、不自信的感觉,可是一到孩子们中间,她就感到放松又快乐,一进入到写作当中,她就感觉全身心都找到了兴奋点,变得灵动自如了。我想,为孩子写作,书写童年,她也许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仅仅把目光盯住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不够的,接下来她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这次她不再书写一个男孩或者女孩了,她要写一个群男孩女孩的成长。

博客小说的起意是怎样找到一条和小读者便捷交流的通道,小豌豆和小蜜瓜的成功让她收到了很多小读者的来信,孩子们热情地想了解这位作家姐姐的生活,信任地向她倾诉许多成长的秘密。如果一一回复势必会花掉作家太多时间,那个时候博客刚刚兴起不久,商晓娜决定开通个人博客,利用这种快捷方式和小读者交流。博客一开仿佛洞开了一扇通向孩子世界的大门,也一下子点开了晓娜下一个作品的写作灵感。她要用博客的形式来架构一个新的成长系列,把一群孩子的成长以动态的即时的原生态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班的博客”是国内首部以网络博客的形式描写小学生成长的系列小说。虽然形式上借用的是当时比较新鲜的网络博客,但实际上她是要用这种形式来实现一个塑造小学生群像、表达群体成长的梦想。这次商晓娜把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一个或几个孩子身上,她关注的是一个群体,一个班的三十多个孩子同时进入了她的视野。“成长”依旧是不变的主题,但这次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一年了,而是这三十多个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到六年级毕业的完整小学生活的再现。成长也不再是单旋律的轻轻吟唱,它要变成多声部的华彩乐章。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不敢过多地询问进度,怕打搅了她的创作思路,没有想到的是晓娜时不时地向我快乐地“汇报”她的写作战果。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心底的那些关于成长的话题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所有的人物和话题都在她面前挤挤挨挨,她每天忙不迭地写呀写,生怕抓不住它们,让它们像鱼儿一样溜掉。那段日子她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周末,她一直在忙着“变身”和“穿越”,她在三十多个孩子的六年岁月里纵横驰骋。后来晓娜多次提到,写作《我们班的博客》的那段日子是她最过瘾的经历。

“我们班的博客”系列小说出版以后,小读者的热情反应远远地大于小豌豆和小蜜瓜,因为那两本书的读者毕竟年龄尚小,多半是家长和老师帮他们选择图书,而博客的目标读者是所有的小学生,很多中高年级的孩子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个国内第一部真实描绘当下小学生生活的校园博客小说系列,以强烈的纪实色彩搅动了太多小学生的心事,从很多城市纷纷飞来的信件里和邮件里,晓娜读到了花样年华充满质感的各种欢喜和忧伤,受此启发,孩子们纷纷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很多班主任老师也开通了班级博客,与作家进行在线交流。因为作家准确地捕捉到了成长的各种微妙表情,孩子们亳不吝啬地表达出对这套书的由衷喜爱,广州的一个小读者甚至问道:“晓娜姐姐,我们班的那些事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呢?你是不是悄悄在我们班安装了窃听器啊?” 有很多孩子热情地建议她把这个“博客系列”继续开下去,一直到初中、高中,有个六年级的小学生甚至仿照作家的体例写好了《初一进行时》……孩子们和晓娜姐姐虚构的这个班级难舍难分,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套书的喜爱,让人感动不已。

面对越来越少的质疑和越来越多的赞美,商晓娜仍然安静而腼腆地笑着,她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网络时代提供了这样一个抒发心怀、便捷交流的通道,感谢孩子们给了她无穷的写作能量。

那段时间,我有幸陪着晓娜走了一些学校,现在回想起来,仍旧能够嗅到孩子们身上那种令人喜爱的醉人气息。那么多孩子的笑脸和笑声叠加在一起,仿佛一团团温暖的粉红色祥云包裹着这个年轻的作家,让她在孩子的世界里安然畅游。在到过的很多学校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听讲座的孩子中间常会有双胞胎男孩或者女孩,在与作家的互动中他们也有相同或迥异的有趣表现。现实生活再次给了她灵感,如果写一对双胞胎,围绕着他们来展现校园和社会生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她的脑子里很快地跳出了一对生动的小哥俩形象。她要写这一模一样的两个小人儿,完全相同的面孔下却有着迥然有别的性格特征,从他们互相映衬和对照的角度来打量成长。

2008年的下半年和2009年的头几个月里,我不断地读到一对名叫马一左和马一右的双胞胎男孩的故事。故事里的哥哥马一左性情温厚平和却未免有些胆小怕事,弟弟马一右机灵好动却常常闯点小祸。虽然两人的性格是相反的,但这对小小的亲兄弟懂得彼此担待,马一右惹了麻烦的时候,马一左会主动帮他承担;马一左受到欺负的时候,马一右也说上就上了。他们天天生活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淘气,基本上不会分开。我注意到作家虽然有意设计了这两个性格相反的人物,用对照的笔法来观照这两个主人公,但是她仍旧不喜欢激烈的情节冲撞,仍旧把目光落在了我们熟悉的生活里,仍旧选择了温情中带有淡淡幽默的笔触书写着平凡生活中的成长,马一左和马一右这对小兄弟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看上去其貌不扬,温和散淡,可是我们从那些散淡的故事里却能够品味出生活的诗意和美感。读着这些故事,我的脑子里自然地跳出了“绝佳拍档”这个书名。故事慢慢聚拢,马一左、马一右、米小小、沙莉莉、余多多、童铁弟、苏秘、安大壮……这些七八岁的小男孩小女孩一个一个地笑着走到我面前,像一个个新鲜多汁的水蜜桃毛绒绒水灵灵,散发着蜜糖的香甜气息。我想这个“成长故事汇”注定会讨得现在的小孩子的喜欢,因为他们能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20094月,“绝佳拍档”首批三本《闹别扭的星期一》、《要命的冷战》和《同桌恐惧症》顺利出版。

“绝佳拍档”系列不出所料地受到了小读者的热情欢迎。今天,这个成长系列在晓娜和孩子们的共同呵护下慢慢成长着,马一左和马一右的故事已经走进了千千万万小读者的心中。随着故事的慢慢增多,我们也渐渐读出了一种作家对于成长的质朴关怀。书中的世界与孩子们身处的现实环境如出一辙,书中的小孩和我们身边喧闹的小家伙们神情相似。商晓娜,这个80后的都市女孩,也许是因为自已的成长没有大开大阖的曲折经历,所以她的童年讲述自然地定位在“挖掘平凡生活的诗意和美感”上,她屏蔽了对于成长的原生态展示里日常生活的无聊和庸常,用干净明快的语言描画着成长的简洁线条,用温柔体贴的笔触讲述着“现在进行时”,与孩子们分享着成长的秘密,那些成长的困惑与渴望、快乐与感动、甜蜜与忧伤,在她的讲述里显得格外生机盎然。

儿童文学作家对于书写的年龄段的选择是个有趣的话题,它往往暗含着作家本人的生命状态与文本景观的契合度,也从另一种角度呈现出作家本人最具张力与活力的生命状态。商晓娜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小读者的深度喜爱,我想主要是她对小学低年段的生命状态的准确把握和传神描摹。据悉,商晓娜在今年要推出一套全新的童话作品《你好,小木耳》,虽然题材由写实转向了幻想,但目标读者仍然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期待着她的精彩呈现,并真心祝福她在孩子的世界里继续安然地畅游。

 

 

上一篇:我爱这只超级大红狗
下一篇:《我们小时候》编者的话